每一位来鱼忆认知症照护中心探望刘玉星爷爷的人,都会发出这样一句感慨:“他的房间和家里的好像啊!”然后工作人员就会解释道:“对的,因为爷爷刚来鱼忆全托时,不太适应,我们特意去他家拜访,将房间布置成家里的样子,这样爷爷会比较安心。”

不同个体,不同需求
认知症长者各有不同,有些内向,有些活泼,如何有针对性地服务每一个人,让他们的诉求得到满足,是鱼忆认知症照护中心一直在做的事。
从刘玉星爷爷的故事展开,年轻时爷爷是一位运动员,体力和精力都十分充沛,初到鱼忆时,他总是想着回家,可把机构的工作人员“愁”坏了。由于是日托,每天早上老伴儿将他送到机构时,他都要反复确认:“你什么时候来接我?一定会来吗?一定要记得来啊!”家属走了之后,他也总是眉头紧皱地问:“家里来客人了,让我赶紧回去,你们知道怎么回去吗?”无论我们怎么做言语上的安抚,都只能让他平静片刻。就这样,爷爷变成了机构最受关注的长者之一。直到有一天,我们发现园艺疗法对爷爷十分有帮助。
倾听诉求,对症下药
一天午后,长者们都在午休,玉星爷爷突然往门口走,值班管家小李立马起身跟上去问:“玉星爷爷怎么啦?”“我要回家,我要出去!”玉星爷爷瞪着小李说道,说完便开始踢门,“砰砰砰”几声,康复师和护理员们都被巨大的响声吸引了过来,你一言我一句地劝着。可正在气头上的玉星爷爷完全听不进去。小李见状,明白继续劝说是无效的,只能转移他的注意力,便说:“我们一块出去吧,去楼顶花园转一转,等婆婆来接我们。”玉星爷爷听到可以出门,表情这才稍放松了些。
没多久,一行人就到了楼顶,映入眼帘的是成片花草和长势喜人的蔬果,这样的自然景色和大家的关怀,让玉星爷爷很快忘记了之前的事。他开始仔细查看菜地的情况,问道:“玉米长得比之前好,还得施肥,夏天到了得多浇水。”小李连忙说,“是的,我们最近没时间照顾这些蔬菜,您可以和我们一块浇水施肥吗?”玉星爷爷很开心地说:“好啊,没问题!”
一行人开始除草摘花,小李看着天气比较热,不一会便带着开心的爷爷回到了机构。一进门,护理员张阿姨便问:“玉星爷爷手里拿的什么呀?是送给婆婆的吗?”爷爷笑容满面地回答:“是的,等会我要送她一个惊喜。”再后来,这变成了玉星爷爷的日常工作,只要天气允许,玉星爷爷都会要求去顶楼花园,为大家一起播种的植物浇水、施肥……
让生活更有意义
去年,受疫情影响,为保证长者健康,鱼忆采取了封闭管理,暂时取消了日托服务。由于爷爷已经习惯了鱼忆的照顾,且家人没有足够精力看护,玉星爷爷正式成为全托老人,开启了在鱼忆的新生活。
全托后,一家人的压力小了许多,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。爷爷习惯了每天下午五点多回家,到时间就闹着要回去。鱼忆的工作人员便想了一个办法,在大门口张贴上“正在维修”的告示,并让爷爷的家人发来消息,让爷爷明天再回家,两边配合,爷爷的情绪就平复了不少。
知道爷爷精力旺盛,喜欢跳舞、运动,每晚,鱼忆的社工、康复师、管家都会轮流陪爷爷开展娱乐活动,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消解他想回家的心结,一段时间下来,爷爷的状况果然好了许多。
如今,刘玉星爷爷可以说是鱼忆的一份子,除了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,他说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,给锦鲤喂食,给菜园除草,给工作人员帮忙,陪其他老人出门……忙碌但快乐,充实有价值。
从刘玉星爷爷的故事,映射整个认知症群体,我们能够发现,他们从来不是特殊的、奇怪的。“被当成一个普通人,而非一个认知症患者”,这句话或许是群体心声。他们有情绪、有需求、要表达,唯一的问题,与人沟通出现障碍,而我们该做的,是倾听、了解,找到他们的特点,用最恰当的方式与之相处。
在鱼忆,每一位长者都有自己的故事,都有属于他们的鱼忆回忆。鱼忆认知症照护中心,强调“开放式”,强调“无错文化”,始终用爱心、耐心、细心、责任心照料每一位长者,让他们能与社会保持联系,生活有质量,晚年有尊严、生命有价值。
我们相信,在慢慢老去、慢慢遗忘的岁月里,唯有爱与陪伴,是让眼前一切变好的最佳答案。